职业公益人,用专业延续情怀
成为一名职业的公益人光靠热情和情怀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专业、执着和理性。从普通志愿者到职业公益人要经历怎样的蜕变?如何在理想和现实碰撞中坚守初心,如何在公益服务追寻更深远更有新意的领域?
若干年前,他们都曾经以一家教育公益组织—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真爱梦想”)为起点,然后公益逐渐成为他们一辈子无法割舍的事业。他们的故事,或许能给那些渴望成为专职公益人一些启示。
不同生命轨迹
因公益指引 到最向往的地方
进入公益领域,对伍世燕而言应该是一个意外。和许多80后一样,毕业之后就有一条非常理所当然的职业发展路线。

怎么就转到公益了呢?事情还要从她和真爱梦想的一次相遇开始说起。当时真爱梦想刚刚成立不久,筹款方面还需要各方的支持。而伍世燕刚好负责财务工作,自然也就和公司支持的真梦想的员工有了一些接触。
时间久了,伍世燕感觉真爱梦想的员工都非常热情,经常鼓励她说:“你非常适合做这样的事情。”伍世燕问他:“去做公益需要什么能力,我现在需要做什么?”那位员工笑着告诉她:“不需要什么特殊技能,你要想做就做吧!真爱梦想能开启一段奇妙旅程,指引你到心中最向往的地方。”
他的话一下子激发了伍世燕内心的热血。当时她已经感觉到职业动力不足,她需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就这样,伍世燕进入了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梦想中心做志愿者。也许「书」和「孩子」联系在一起,就会让人想到希望和未来。当她看到,崭新的图书装箱,运到全国各地的梦想中心时,她的头脑中就会出现一幅幅画面,偏远地区的学校的孩子拥有一本心爱的课外读物,一起分享知识的乐趣……,这也是伍世燕做公益的起点和萌芽,谁不愿意做一个温暖的人,去传递爱呢?
真爱梦想对教育公益的执着吸引了越来越多像伍世燕一样的志愿者一起走近偏远山区的孩子们,他们的脚步也从最早的甘肃、宁夏一直走到贵州、云南、湖北、江西等地。
越了解真爱梦想,她越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公益。在2010年,真爱梦想处在向专业化过渡的公益机构转型期间,亟需大量人才。在经过6个月的志愿者服务期之后,伍世燕正式加入真爱梦想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员工。
徐竹君是一个内心世界极为丰富的女孩,她常用内在的力量来抵抗着外在世界的不合理,跳脱乏味的生活。
2009年,大四正在找工作的徐竹君,目标清晰、有备而来地将简历投给了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投送简历前,她还对真爱梦想进行了一番调查和了解,当时她觉得,和其他公益机构相比,真爱梦想的运营模式有些特别。
“为了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未来……”,每次看到这样的话,她内心就会产生碰撞,她仿佛看到善意、诗意与创意,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浮现在眼前。
果然,真爱梦想的面试也不落俗套,徐竹君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在张江的一个小小圆楼里面,没有尴尬复杂的程序,也没有夸夸其谈的气氛,二三十个面试者通过制作水立方分组配合。徐竹君一下就喜欢上了这个面试的形式,对真爱梦想产生了好感,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留下来,于是,徐竹君拿出了理科生的细致和精进,带领小组拿到了制作水立方的第一名。
徐竹君以满满诚意和优秀作品打动了面试官,和真爱梦想上演了一场“双向奔赴”的佳话。
2009年,正值在公益机构兴起的浪潮中,许多人心中的公益热情正在被逐渐释放,价值观相投的人,就会在公益这条路上相遇。
肖岗出生在重庆,从小父母的教育让他对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肖岗认为自己是一个追求浪漫色彩的理想主义者,冥冥中一直在寻找利他事业的机会。后来他在一个深圳的大型超市工作时,结识了真爱梦想的发起人之一吴冲。2009年真爱梦想在梦想中心建设和物流组织上面临一些困难,急需专业人士支持。原本就充满兴趣的他,求之不得地伸出了援手。

“在我参与真爱梦想公益服务过程中,他们表现出来的专业程度和对公益的热爱,让我心里有了底。”于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作为一名专职志愿者加入真爱梦想,开启了公益之路。
和肖岗一样,和公益的缘分,命运冥冥之中其实早已安排好了。2013年,项先冬大学毕业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正是那个时候,他开始接触了公益,项先冬去到重庆血友病康复协会做了为期一年的全职志愿者,从此触发了他对公益的热情和探求之心。
他想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于是他开始全身心投身于公益事业中。当时他给自己选择了一条相对艰难的公益之路,有为天下不公之事,尽一己之力的情怀。
在一次培训的时候,他遇到了真爱梦想,他还记得创始人之一——吴冲,抛出了一个公益项目设计和资本运作的问题,让大家参与。这种启发式的思考,让项先冬对真爱梦想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仿佛是有一股清朗之气让他感动,项先冬说:“真爱梦想具有独特的气质,理想主义与专业性在这里实现了美好的共融。”
曾经在企业与公益之间,项先冬选择了公益,而在职业公益人道路上,他坚定地选择了真爱梦想。于是,2014年8月项先冬加入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成为了一名正式员工。
从感性到理性的蜕变
职业公益人的成长之路
做公益既要有澎湃的激情、破局的勇气,又要有能够直面无数琐碎无味细节的毅力。伍世燕恰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从来没有学过如何做公益,也没有所谓的“人文社会学”之类的专业背景。伍世燕加入的时候刚好处在真爱梦想标准化建设的初期,这对员工的专业性提出了新的高要求。
伍世燕说:“那时候整个机构人不多,我坚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继续做行政和财务的工作,处理后台的事,对基金会初期建设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作。”
她顾全大局,脚踏实地,她和她的同事们尝试使用了更多标准化的操作方式,每一项流程都进行标准化设计,并取得ISO9001认证。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以「用商业模式运营公益」的案例荣获2017“拉姆•查兰管理实践奖”优秀奖,真爱梦想也因此成为国内首批唯一一家荣获这项代表着中国管理实践至高荣誉奖项的公益机构。这一切都得益于真爱梦想在建立之初的标准化建设。
之后,她调到了真爱梦想的筹款部门、理事长办公室。依旧保持专业、踏实、高效的工作风格,她关心的是组织内的成员关系,她不愿意夸夸其谈灿烂的灵感和狂野的梦想,更愿意和捐赠人讨论、互动的是每个地方建多少梦想中心,课堂体系是什么样的版本……
伍世燕说:“找到自己的专业定位,这是在公益组织成长的重要一步。很多员工比较普遍面临的是一些组织激情有余、专业性不足的问题,我从一开始就用专业理性的态度踏上公益之路。我会顺势而为,但不会随波逐,不为绚丽飘忽的假象所诱惑。”
或是波澜壮阔满怀信念地投身公益,或是平淡如水逐步清晰迈向一个选择,伍世燕无疑是后者,徐竹君亦是。
在真爱梦想实习期结束后,徐竹君感慨于自己的幸运。她看到的是有一群具有共情能力的伙伴、灵活度更高的工作时间、各种有趣的项目可以去认领。

在她负责的建设部达到标准化规模4名员工一年建设400家梦想中心的时候,将建设部升级成梦想中心部,这意味部门由建设驱动,升级成设计驱动,让空间设计真正为教育服务
起初这个项目的挑战“远超预期”,没有人懂设计,项目0预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何做起?她想起真爱梦想的名言:当你真正想做成一件事的时候,天使都会来帮助,最终她和部门小伙伴联结全球顶级设计建筑公司近40名设计,20多家供应商,前前后后上百名志愿者,跨界共创完成了旗舰版梦想中心的设计落地。
徐竹君说:“这个项目对她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最初开展时困难重重,为了突破瓶颈期,基金会为我们提供教练式员工辅导技巧与激励培训,大家付出了很多汗水和艰辛,不仅完成了任务,还感受到了温度和能量,在真爱梦想的这些年,我得到了很多机会,经历了很多打磨,不断试错,不断修正,实现了自我能力的突破,也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沉淀。”
如果说徐竹君的成长,是一个慢慢积累、自我增值的过程,相比之下,项先冬在真爱梦想就属于爆发式的成长。
刚入真爱梦想的时候,他在行政部门工作,相比之前在草根公益组织的繁琐热闹,似乎有些寂寞平淡,但是他觉得一个专业公益组织,就应该这样,抛开滤镜,让员工心无旁骛,清本正源地成长。
于是,项先冬专心服务一线公益人员,尽职尽责。凭借这份责任心,仅任职一个月,就被调进建设部,他一个人深入雅安地震灾后区域,为真爱梦想组建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协同完成了20所乡村学校户外游乐园的建设与运营工作。
此时,他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已经引起了基金会高层的关注,不拘一格降人才,很快他便成为了真爱梦想创始人潘江雪的助理,半年内,他被潘江雪指定负责一个千万级公益项目的合作和运营,对首次主导公益项目的项先冬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重大的挑战。但是潘江雪的信任,激发了项先冬的勇气与信心,项先冬联合真爱梦想的课程设计顾问,研发面向大学生的信用教育课程体系,走进全国一百多所大学普及和传播,有了这次历练,项先冬的项目设计与运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公益的理解也更为深刻。2015年开始,他开始独立设计与运作专项基金。项先冬发现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可以让更多企业基社会优质资源通过真爱梦想进入教育公益领域,为学校和老师提供了系统、多元的赋能体系。相比以前按部就班的操作,项先冬更喜欢创新探索。
当时,真爱梦想正处在向公募基金转型的探索期,项先冬的做法,也是基金会一直主动倡导和推动的事情。
项先冬在真爱梦想期间,由他主导的专项基金开展了多项活动,包括与阿里旗下的芝麻信用、安踏、玫琳凯、康师傅共同打造战略型的可持续的教育公益项目。
在真爱梦想工作的五年,项先冬在与诸多企业合作过程中,思维也逐渐开阔起来。打造专项基金创新模式,让项先冬赢得了合作机构的信赖和口碑。
10年前,中国物流行业还无法实现快递的高效运达,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如何将全国各地的救援物资及时、安全、高效地运输到前线,并精准分发到需要的受灾群众手中,是很多公益组织面临的痛点。
世界上存在着一种人:当他们看到某个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的社会问题时,会产生一种不可遏制的冲动要去解决它,并且立即采取行动,百折不挠。他们可能会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大规模地系统地解决这个社会问题。
从2009年开始,潘江雪就已经想把梦想中心当做连锁店来经营。将问题、想法、共创的东西,呈现出来,让大家一起面对,点燃了一批中国物流行业在公益领域的火种。
肖岗就是其中一位,做了一件称得上“前无古人”的事。他凭借着自身丰富的经验,带领两位员工在上海设计和采购,规定好每个中心所需的物资数量,然后打包运往各个学校,当地配上几个工人,按照六个图文结合的施工手册,几天内,就能按部就班地把一个梦想中心建成。
若干年后,和他一起工作的员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都称他既专业又温暖,而他主导物流系统化建设的工作,也成为基金会初创时一个让人津津乐道又充满温情的故事。
这是一个复杂又专业的系统性工程。但背后是灾区或者偏远地区孩子的期盼,肖岗立志做一名公益路上的“长跑者”。他从不痴迷于标准化的建设,他就是希望利用物流从业者这一优势,能深度参与真爱梦想,之后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参与了多项公益活动。
坚持公益不停步
传递关爱和温暖
公益天然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在理想与现实的冲撞中,我们故事里的四位主角命运和选择各不同,但是都怀揣着一定的社会理想和公益之心,真爱梦想依然能给他们“不断前行”的力量。
2018年至今,伍世燕一直在真爱梦想理事长办公室工作,伍世燕把最美好的十年青春时光都留在了这里,她的公益道路也是在这里起步、发展的,一路走来,有泪水、有喜悦、有心酸、有感动,一个个让人动容的关于梦想的故事,早已把伍世燕的心和真爱梦想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前几年,在新冠疫情期间,真爱梦想做了很多救灾方面的工作。这对伍世燕来讲,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行业,做公益并不是每天都是感谢和掌声,失败与挫折每天都在发生,但每次听到一点进展,再看到每一个关于梦想的行动,伍世燕依然会受到鼓舞。
近年来,徐竹君常常在全国各地到处奔波,不是去学习培训,就是分享传授。用她的话说,这是一种“对人的赋能”,虽然创业不易,但却很充实,而且每次遇到困难跨越过后都是一次人生的升级。她现在也是很多企业家的“梦想教练”,她的合作伙伴,也是曾经在真爱梦想赋能于她的导师。
人和人之间的能量就是这样流动的,真爱梦想让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
徐竹君说:“虽然现在不在公益行业但因为真爱梦想的激发与影响,让我们相信商公益的成功和商业的成功正越来越有机的融合到一起,为了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未来从未改变”

2019年,项先冬由于家庭的原因,选择来到深圳,以副秘书长的身份进入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开始公益领域的新探索。
他依旧保持在真爱梦想期间的激情和创新精神,大刀阔斧地引进创新型的管理模式,并推动转型为金融型基金会。
项先冬说,他所引入的管理方式,都曾经在真爱梦想推行和试验过,而且效果显著,这给了他尝试的底气。
作为一名公益创变者,势必遇到困难和反对的声音,然而项先冬却比以往更成熟,回忆在真爱梦想工作的这五年,想起那个时候,不知道疲累,他的每一份会议纪要都有潘江雪批注修改的痕迹。最令他难忘的是,从潘江雪身上,他懂得了何为信任与专业。
项先冬说,这一切都会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不可磨灭,项先冬对公益事业一直抱有坚定理想。他希望公益机构有着包容和平等的氛围,尊重并接纳独特的想法和尝试,坚持构建学习型组织,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不辜负捐赠人的“每一分”信任。
2012年,肖岗一直在不同领域实现自我价值,他从来都不会担心工作与初衷背道而驰,因为他在真爱梦想期间,已经对公益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并且在面对“助者发心”和“受助者需求”之间命题,他一直有独特的理解,他认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必须投身行动去改变”。
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够一直活在真实之中,直面真实的社会问题。他一直坚持关爱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孩子,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肖岗说:“我依然喜欢公益行业,做公益的过程中看到关怀别人的需求,和看到关怀自己的需求其实是呼应的。这让他慢慢地找到了和自己和谐相处的方式,这种感觉让人自在、安定、感恩。”
其实,社会的进步,何尝不是和公益发展如出一辙。公益人这个群体,越来越多元。各种各样的人,带着不同能量,汇聚到真爱梦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也让公益这片大森林,有了良好的生态、蓬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