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 马尔康的星火:一场素养教育试验的十五年

很多年以后,当再次面对1号“梦想中心”,马尔康第二中学的老校长彭措,总会想起2008年春天那个“梦想成真”的下午。
师生们换上节庆场合才穿戴的藏族传统服饰,孩子们载歌载舞地跳起锅庄,庆祝“梦想中心”的正式开放。4个月前,这里只是一间储藏教具的普通教室;4个月后,却脱胎换骨,化作“孕育梦想”的地方。墙面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灰白,而是如春日般的暖黄;桌椅不再固定摆放,而是根据学生们的需求灵活移动;新添的书架上,几千册童书向少年们敞开怀抱;教室中央吸引了众多学生围观的几台电脑,则将川西高原这个不起眼的城郊学校引向一个更大的世界。
第一间梦想中心的内部场景。(真爱梦想供图 / 图)
“我们真的很想把那个世界都带给你们,但现在能做到的,是给你们这个梦想中心,”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首任秘书长吴冲向学生们介绍,“这里有我小时候爱读的《格林童话》《西游记》,也有现在城里孩子爱读的《哈利·波特》《虹猫蓝兔》。你们在这里可以找到文学、科技,也可以找到艺术、音乐;你们可以看到中国,也可以看到世界。你们虽然还不能生活在那里,但你们可以用你们的眼睛,用你们的电脑屏幕和鼠标,打开通往那个世界的窗户!”
一个党坝乡的男孩罗真达瓦(化名)自告奋勇走上讲台,“感谢老师们把这样一个让大家无比快乐的场地给了我们,让我们感受到那么多的惊喜……”说着说着,他哽咽起来。对像罗真一样当时来自贫困农牧民家庭、周末也在校寄宿的学生而言,能拥有这样一个空间,如同做梦一般。
当第一位梦想中心管理教师从基金会创始人潘江雪手中接过寓意“开启梦想”的钥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没有想到,在马尔康点燃的这簇“星火”,15年后将蔓延惠及全国31个省份、945个区县的5000多所项目学校。
凭借“硬件学习中心+软性素养教育课程+教育工作者的赋能与支持+线下运营服务+线上社群陪伴”于一体的素养教育服务体系,“梦想中心”让数百万少年有机会像真爱梦想期待的那样,成为“一个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懂得爱与被爱的人,一个可以昂首走进更大世界的人”。
梦想“试验室”
为什么要在马尔康,建一间让学生“做梦”的教室?
对潘江雪而言,这是一场试图改变偏远乡村教育认知的“试验”。
2007年夏,还在金融机构工作的潘江雪和朋友自驾在藏区调研,途中停靠路边休息时,后视镜里突然出现一个腰间别着藏刀、脸上一道深深刀疤、朝着车门走来的小伙子。这让一行人瞬间紧张起来。所幸,接过了潘江雪一行递出的矿泉水,小伙儿咧嘴一笑,和他们攀谈起来。潘江雪这才得知他20岁,从没上过学,从5岁开始每年2个月在山上挖虫草,闲暇时就站在路边看行人车辆来来往往。
当问及想不想去山外的大城市,“想,可不知道怎么去,去了又能干什么。我不识字……”小伙眼里流露出的胆怯与迷茫,刺痛了潘江雪。她不解的是,80年代以来,得益于国家对于基础教育的大量投入,大部分地区“有学上”的问题已经解决。但在马尔康,为什么有些孩子宁愿挖虫草也不上学?自己这些年在藏区助学,为什么有些孩子获得资助,可最后还是放弃了学业?
潘江雪在四川调研走访当地的教育情况,对她触动很深。(真爱梦想供图 / 图)
随着走访的深入,潘江雪发现,学费并非决定是否让孩子上学的唯一因素。很多家庭衡量的是上学最终能带来什么,一旦不及眼前利益,就放弃求学。而另一个现实是,马尔康地区学生基础薄弱,通过苦读、考试、升学最终改变自我命运与家庭状况更为艰难。在家长看来,上学不是一桩划算的买卖。对学生来说,这条路前途未卜。对当地教师而言,看到应试教育无法改变大多数孩子的命运,难免感到无力与彷徨。
潘江雪意识到,马尔康急需的不是简单的物质帮扶,而是对“教育”的重新审视。如果教育不只意味考试、升学、找一份好工作,它应该给孩子们带来什么?
“优质的素质教育”,一个词跳入她的脑海,“就像自己曾经在北京接受过的那样”。出生在北京的潘江雪,年少时在学风宽厚的景山中学接受教育,热爱排球还是主攻球手,90年代初从中央财经大学毕业后,进入金融行业从业务助理一路做到高管。回顾前半生,她觉得教育赋予自己最宝贵的,正是与“利益”无关、每一个健全的人都需要的东西———独立理性和创造力、平衡人格与适应性、多元价值与宽容精神。
也是从那时起,潘江雪做出决定:辞去金融机构的高管工作,全身心投入帮助偏远地区的公益事业。调整帮扶的方向,不再单纯捐赠物资,而着眼于精神启迪,重塑教育认知。
2008年,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创始团队及志愿者。(真爱梦想供图 / 图)
她和吴冲、刘蔓、王吉绯等人,拿出个人财产出资设立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锚定目标——让山里的孩子们也有机会接受素养教育,看到外面的世界,树立自己的梦想,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
但从何起步?他们心里也没有底。经过多次走访教育局和学校,最后,在马尔康县脚木足中心小学的一间简陋图书室里,潘江雪和教育局局长、学校校长和老师决定,先从改造这里开始。
既然书籍能启迪人心,互联网有助于开拓视野,多媒体容易激发兴趣,那就把图书室变成一个集合电脑、图书、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多功能空间,让学生们能在这里重新发现学习的乐趣、找到挖虫草以外的新的梦想,名字就叫“梦想中心”。
真爱梦想为孩子们设计的空间理念注重开放、平等与创造力。(真爱梦想供图 / 图)
初创团队请来曾运作上海东方商厦和北师大珠海校区等大型工程的建筑设计师吴宏宇打造这一空间,希望以符合儿童心理的明快设计和轻松环境,带给孩子们令人愉悦的学习体验。“墙不一定是白色的,可以涂上孩子们天才的想象;教室的桌子不一定是并排的,可以摆出童话的堡垒;互联网是开放的,孩子们可以围在一起探究未知的世界;演讲台是鲜艳但低矮的,孩子们被鼓励走上前台侃侃而谈……”
真爱梦想的博客记载,2008年3月,1号和2号“梦想中心”在马尔康第二中学和康山学校先后落成,并受到师生们的喜爱。那时,在潘江雪等人的设想中,未来数年,真爱梦想的工作重心是到中国偏远地区建造100所这样的梦想“试验室”。不过,半年后,这个设想就因为一位访客发生了改变。
自我、梦想与远方
“你们在大山里建了这么漂亮的一个空间,但你知道怎么才能让它成为一间真正的教室?”2008年9月,参观过1号梦想中心后,崔允漷抛出问题。
潘江雪一时语塞。其实,第一批梦想中心落成后,她和志愿者就绞尽脑汁鼓励学校师生多使用梦想中心,例如建议老师到中心开课、课余时间也全面开放,不过并没有找到一种稳定的利用空间和资源的方式。
“教育的核心在课程,教育的专业更在课程。要影响人的素质,必须要有适合的课程。”崔允漷,这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课程与教育改革研究所的教育专家,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事实上,自国家提出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始终是改革重点。2001年,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要求,需包含16%-20%的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但大部分乡村学校,既缺乏教育资源,又没有开发课程的能力。
于是,基于真爱梦想打造的新型空间、华东师范大学的课程研发能力和乡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需求,一种“软硬兼施”的素养教育公益模式浮出水面——在多功能的梦想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素养教育课程。
崔允漷教授与大家一起讨论真爱梦想课程。(真爱梦想供图 / 图)
2009年起,经过多轮交流与争辩,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发团队以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等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开始探索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素养教育课程。
从“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三个问题出发,研发团队搭建起课程的基本框架——先引导孩子探索自我,然后启发孩子树立梦想,再教授他们实现目标追逐梦想的方法和技能。在此框架和全人教育理念指导下,乡村学校的老师们也被鼓励参与本土课程的开发。在此过程中,尝试超越学科界限,设计儿童感兴趣且和他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的主题;不仅关注孩子们学到什么,而更重视他们获得多少机会;课堂上不追求标准答案,而鼓励孩子们创新表达。
于是,在一堂“猜猜我是谁”的梦想课上,主角不再是老师,变成了孩子。每个学生被鼓励在白纸上画上自画像,让其他同学猜猜“这是谁”。一旦被猜到,学生将站上讲台向观众们阐释自画像背后的“秘密”。如果课程主题是“北京美食”,老师不再是那个侃侃而谈的人,而是将“话筒”交给学生。学生们分成小组,在上网搜索整理信息后,有的用表演展示冰糖葫芦的制作过程,有的用图片展示令人垂涎欲滴的烤鸭……而在一门名为“去远方”的综合实践课上,孩子们则需在一系列课程的学习后,通过小组合作,查找攻略、规划旅行路线、挑选交通工具、编制花费预算、制定应急预案,做真实的旅行计划。如果他们的旅行方案通过基金会专门评审委员会的审核,学生们还能在老师的陪伴下,走出家乡外出游学,将梦想变成现实。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东江源小学“起航队”正在参加2023“去远方”研学。(真爱梦想供图 / 图)
课程研发组成员申宣成,把这一侧重“合作、体验、探究、表达”的学习过程,形容成一趟“旅行”,“教师就像一位导游,可以为孩子们大致设计一些线路、提醒注意事项,包扎一下伤口……但永远不会只带游客去他熟悉的那几间小铺子买鳄鱼钱包,也不会指着一块石头用小喇叭高喊:‘你们看那像不像一只老虎呀’。发现旅途中的美或承受旅途中的痛,那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情”。
梦想课程和理念让许多偏远地区的教育局、校长和老师们耳目一新,“原来‘梦想中心’的活动课还可以这样上!”“孩子们能在‘学中玩’‘玩中学’,更容易接受新知”,“这样的课学生会很感兴趣,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毫不意外地,当越来越多学校尝试在梦想中心上梦想课程,轻松、好玩的课堂立刻赢得了学生的心。马尔康的老师们惊讶地发现,新学期学生的集结不再困难,老师们无需再挨家挨户拎着酒瓶动员家长将孩子送回学校,到梦想中心上梦想课已经成为孩子们的最大向往之一。
马尔康第三小学的学生夏加尔甲这样写道,“如果一天中最劳累的时候想到梦想课,那我立刻就会丢掉所有的烦恼,就像一个人从四周封闭的小房子里一下被带到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心里总是有一种美滋滋的感觉。要是每周能多几节就好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多读一些书,多做一些游戏,多学一些知识。”
为“领路人”掌灯
改变,不仅发生在学生中间。
一线教师、一校之长甚至一个地区的教育局局长,也在与“梦想中心”相遇后,迎来改变。
2011年白玛央吉大学毕业后,考到马尔康沙尔宗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做特岗老师。第二年,学校新建了梦想中心,校长委任白玛做中心的负责人。一开始,她只是把它当作一间装修别致的教室,觉得教好自己的书就行。
可没过多久,白玛收到通知去成都参加“梦想教练训练营”。这是真爱梦想为了确保新开设梦想中心的学校充分理解梦想课程的理念和方法,组织志愿者们打造的培训初体验。此后,根据老师们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真爱梦想再通过层次不一的培训给予支持。
一到训练营,白玛就被身着红衣的志愿者们深深感染。他们激情满满地介绍梦想课的理念,“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在展示课上,白玛被鼓励走下座位,参与游戏,重新感受当孩子的感觉,“原来上课还可以这样子地去抓住孩子们的眼球,抓住大家的心”。训练营中展示的引导、鼓励式的教育,“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信任比帮助更重要”等理念,更刷新了她的认识。
培训归来,白玛尝试学以致用,主动和学校申请,不要课时费也每周给学生们上梦想课。几年后她调任马尔康县高中,教体校班历史。班里学生大多因体育特长录取,文化成绩不理想,学习氛围也不浓。白玛也像梦想课程提倡的那样,制造一些场景,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们自主到书里或网上寻找答案。班上一个男孩每堂课都睡觉。一天,白玛走过他身旁,悄悄把答案指给他,还承诺如果他举手回答,就给予一个小奖励。于是,男孩“出人意料地”举起了手,在班上同学惊艳的注视下,获得了白玛的当众表扬。此后,每一节历史课,这个男孩不再睡觉,总是高高地举手,说出自己的回答。
“孩子需要一些鼓励去突破自己”,男孩的改变让白玛触动很大。她从此更坚定信念——不会因学生答错而苛责,而是尽可能鼓励他们尝试。她也因此看到了更多“闪光”的孩子。
白玛央吉老师参加教师培训。(真爱梦想供图 / 图)
正是在白玛的梦想课上,后来出任马尔康教育局副局长的罗懋陵开始重新认识“梦想中心”。
早在2008年,罗懋陵就参观过在马尔康首批建成的梦想中心,当时只把它视作特别一点的图书馆。后来走上领导岗位,罗懋陵听闻白玛老师的梦想课很受欢迎。旁听时,他才发现这与传统授课完全不同,孩子们全情投入、乐观自信,课堂氛围活泼生动,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有着多年一线教学经历的罗懋陵隐约意识到,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模式。
2015年,来自真爱梦想的一次“局长工作坊”邀请,进一步坚定了罗懋陵在马尔康大力推行“梦想教育”公益服务体系的决心。三天的工作坊,连晚上都排满课程,罗懋陵不仅了解到非暴力沟通、中国课程改革等前沿教育方法和深刻观察,更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教育局长们分享经验时,被他们不遗余力推行素养教育的决心和行动所触动。
“马尔康是梦想中心的发源地,为什么素养教育推行得没有像东部沿海这么红红火火?”罗懋陵内心掀起波澜,一回马尔康,他立即决定,接过此前数任局长的“接力棒”,以更大的力度推行素养教育。从那一年起,罗懋陵不时召集白玛央吉等老师,商讨未来教育局如何更好地提供支持。一改主要依靠基金会捐赠建设梦想中心的依赖心理,他力推由财政配资,加快建设梦想中心。同时,他还大力鼓励马尔康的学校开展实践课《去远方》,“改变山区孩子的命运,一定要让他们走出去。哪怕学业成绩不拔尖,但是他有意向与意愿能走出去,这样的经历肯定会改变他一生”。
就这样,通过真爱梦想提供的不同培训与交流机会,乡村孩子求学路上的“领路人”——教育局长、学校校长、一线教师,得以看见教育的更多可能,收获传统应试模式下未曾有过的惊喜,也因此成为推行素养教育最坚定的支持者。
先后在马尔康第二中学担任校长、在教育局从事教研、近年又返校当语文老师的彭措总结,“教育局制定好政策,学校领导班子商定梦想课的时间、地点、教师和内容,再在年轻教师中培养一些强有力的教学教研团队,制度和人员都齐备了,素养教育也就水到渠成”。
梦与爱的共同体
马尔康在藏语里寓意“火苗旺盛之地”。对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推行的素养教育体系,这近乎一个隐喻。远超最初的目标——100间梦想中心,十五年来,在马尔康点燃的星火,已在全国呈燎原之势:5301所城乡学校建立了梦想中心,38门多元的梦想课程形成对国家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累计开课526万课时,整体惠及师生超过655万人。
一个民间公益组织,何以打造出如此庞大的体系?
关键在于与政府、企业、公益机构和学校的“跨界共治”,潘江雪总结。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成立伊始,初创团队就意识到,改善社会问题,不能单打独斗。十余年来,真爱梦想力图以一个链接者的身份,搭建与政府(Public Sector)、包括企业和公众在内的捐赠人(Private Sector)、公益(Philanthropic Sector)和学校(School)各方的伙伴关系,共同推动教育变革。
最初在马尔康,真爱梦想摒弃单校援助,而与教育局签订合作备忘录,共同走访、选择梦想中心落地学校,联合开展建设工程的招标,组织开展校长和教师的培训。
2012年,甘肃省会宁县教育局率先提出以1:1配资的模式——真爱梦想捐赠330万,政府提供配套资金300万,在全县63所县直属中小学共建梦想中心、实施梦想课程,并将项目纳入地方教育发展五年规划。这一模式随后在山西运城盐湖区、陕西榆林神木市、江苏南通启东等200个县区市加以推广。
山西运城盐湖区十年投入近两千万元共建“梦想中心”,从而覆盖了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而2020年,真爱梦想与江西省教育厅签下首个省级战略合作协议,在江西各地1000所学校兴建梦想中心,为1.2万名教师提供培训。次年,海南省教育厅也与真爱梦想“牵手”……这些合作使政府与基金会形成“合伙人”,教育局从受益者转变为项目的主导者、出资方和共建者,双方共同推动素养教育在区县乃至整个省域落地,实现了素养教育的规模化发展。
联动政府、企业、公益机构和学校的“跨界共治”。(真爱梦想供图 / 图)
而企业与公众等捐赠人,则为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志愿服务和资源支持。马尔康1号梦想中心里的童书是通过互联网向公众募集来的,包装和物流运输则是志愿者吕兴国调配自己企业的员工和车辆予以支持。各方能齐心协力,除了对素养教育公益事业的认同,潘江雪认为,另一个关键在于信任。从创立真爱梦想开始,募捐后的明细和进展,初创团队都会在博客中公布。从2008年开始,真爱梦想每年详细公开审计报告和财务数据,公开举办年报发布会,成为很早按照上市公司标准公开发布年报的公益基金会。因为“公开透明、专业高效”,真爱梦想又继而吸引了更多来自民间的支持。
2011年起,苏宁就在央视的引荐下,向真爱梦想累计捐出千万级别的捐赠。对于不适合修建梦想中心的部分偏远地区,双方还共创了一款“移动版”的梦想中心,“梦想大篷车”——在一列卡车后面挂上集装箱,展开后就是一个60平米的素养教育创新课程的展示地。
而出于对乡村青少年体育素养教育的关注,安踏也自2017年以来在真爱梦想设立专项基金,捐建梦想中心、修建运动场、研发体育素养课程、培训体育教师、组织体育营、以及捐赠物资等。为了让“梦想中心”提供的素养教育服务体系真正有效专业,真爱梦想秉持开放的态度,广泛地与各个领域的专业力量展开合作。例如,至关重要的课程研发,离不开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领衔的团队支持。
2016年后,由崔允漷指导和支持,真爱梦想专门成立素养教育研究与梦想课程开发的核心科研机构“梦想课程研究院”,致力于对课程进行持续创新与系统管理。鉴于课程效果最终取决于能理解与驾驭课堂的合适教师与授课方式,因此早期赋能培训,不仅联合了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全人教育中心,还充分借鉴了广州灯塔计划青少年发展促进会的暑期教师培训体系,三方共同开发出“梦想领路人教练计划”。而当服务体系初具雏形后,真爱梦想继续在阅读、美育、体育、编程等领域,引入更多专业课程和配套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现实中,学校校长和老师们最终决定“梦想中心”能否真正落地。为了赢得其真正认同与积极参与,真爱梦想进行了多种尝试。每隔三至五年,真爱梦想便聘请专业第三方机构,对“梦想中心”服务体系的效果进行测评,以数据说服校长和老师。同时,为了便于学校能更好地运用梦想中心,还向学校提供五年的包括学校走访、教学督导、教师沙龙等线下运营服务支持。2012年起,真爱梦想还推出为全国中小学师生提供素养教育学习交流的互联网平台——梦想盒子。平台专门设计了“梦想积分”。老师们上梦想课程就能获得积分,并能兑换现金、培训、旅游等奖励。平台也连接起基金会、一线教师、捐赠人、志愿者等各方,借助上传、下载、讨论、互发私信等功能,老师们可以在平台上课前下载所需课件,观摩其他老师示范教学,还能在课后与其他老师或相关方互动交流。
著名演员、真爱梦想理事陈数在最新版”梦想中心“和孩子们课堂互动。(真爱梦想供图 / 图)
在潘江雪看来,正是源自各方对推行素养教育这项公益事业的认同,采取了联动政府、企业、公益机构和学校的“跨界共治”,马尔康的星火,才终成燎原之势。
为了“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成长
2022年,潘江雪写了本书《有效的爱》,回顾十余年来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在推行素养教育的路上探索、试错、复盘、再前行的旅程。
她很庆幸,最初乡村教育的复杂图景中,真爱梦想找到了关键的最小切口:在从应试教育转轨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推动欠发达地区从“有学上”到“上好学”。针对乡村素养教育资源和能力的匮乏,通过整合多方专业力量,真爱梦想提出“硬件支持+课程体系+赋能培训+运营支持+社群陪伴”的系统解决方案,并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迭代进化。而得益于政府、企业、公益机构和学校的“跨界共治”,最终形成了一个不断播撒素养教育星火的爱的共同体。
给西藏边陲孩子们带去更优质教育资源。(真爱梦想供图 / 图)
十五年来,伴随着一位老师、一班学生、一所学校乃至一个地区的教育生态的改变,数以百万计的乡村孩子能“自信、从容、有尊严”地长成青年,走向更大的世界。这不仅写在每隔数年就开展的学生素养状况测评报告里,也写在彭措等一线教师亲历的真实故事中。
一个多月前,彭措拦下一辆出租车。后座突然探出一个主动打招呼的青年,“您是彭措校长吧?”交谈之中,彭措认出他来——竟然是十五年前1号梦想中心开放仪式上发表感言的孩子罗真达瓦。
他向彭措分享近况——现在已经大学本科毕业,但不想返乡过朝九晚五的平凡生活,正打算自主创业,开一个文化旅游公司。因为这样不仅能照顾好自己和弟弟,生活无忧,也能给他人解决就业。
临别前,罗真特意问起彭措,“梦想中心还在开吗?”彭措点点头。罗真咧嘴笑了,“真好!那是我记忆里最甜蜜的一段时光。每次上完梦想课,脑子里想的事情就和以往不一样。现在想创业,可能就和那有关。因为梦想中心的海报里,写的都是‘放飞梦想’嘛。”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