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梦想课程的游戏活动?

活动性是梦想课程的特性之一,而游戏是梦想课程教与学常见的活动形式。在梦想课程中,游戏是学习的载体,它会出现在热身导入环节或者主题活动中。而在学习过程中,可将主题融入游戏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团队意识、合作能力。

在热身导入环节,游戏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这个环节的游戏活动通常简单有趣,学生能够全员参与。简单是指容易上手,规则不复杂,不需要借助太多道具。有趣则是指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放松情绪,快速地从学科课堂中转换到轻松愉悦的梦想课堂氛围中,学生往往在游戏过程中,开怀大笑,被老师幽默风趣的引导语言吸引,进而注意力得到集中,对后续的活动有所期待,进入到课堂状态。用于破冰、热身,起到放松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作用的游戏有“姓名叠罗汉”、“手指操”、 “狂风暴雨”、“卡通跳”等。在热身导入环节的游戏活动常常还具有一定的功能性。比如,通过游戏引出课堂的主题,或者从侧面提醒学生课堂的规则要求,或者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分组,或者检验之前课程的学习情况。

以“大小分”游戏(大西瓜小西瓜)为例。学生在听口令做相同或相反的动作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也能调动起来,大家在做错动作时也会开怀大笑。老师还可以邀请做错的同学当裁判,协助其找到做错动作的同学。游戏短小精干,无须道具,可长可短,灵活多变,同时还可以迅速抓住同学们的注意力。在游戏结束之后,老师也可以自然地引出课堂规则,即游戏中成功的要素在于注意力集中,而课堂上更加需要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指令。

在主题活动环节的游戏活动,则是要带给学生充分的体验。该游戏活动不能仅以娱乐和玩为目的,而是要围绕课堂目标进行设计。通常该游戏活动设置一定的规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尝试,来参与到活动之中,无论体验到失败还是成功,欣喜还是挫败,都有意义,因为只要通过充分的体验和反思,学生能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有所反思,进而获得某些方面的知识技能,感悟到某些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方法和过程有所体察。

需要注意的是,主题活动环节的游戏活动应该尽量模拟实际情境,或者通过教师的引导反思,让学生建立起与现实的联系。通过体验游戏活动,学生能够将所感悟到的迁移到真实生活中,才更有价值。

以“魔幻水杯”体验游戏为例。该游戏的目标是让学生不要轻易说“不”,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游戏活动本身动手操作性较强,学生需要将一堆东西,如石子、沙子、大头针等放入已经满的水杯,但不得让水溢出。学生在玩这个游戏时,通常忍不住尝试各种手段,但往往一开始以失败告终。甚至一些同学在做活动时,会互相争吵起来。少有学生会在动手之前,冷静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当活动失败,水溢出之后,通常也没有时间再一次动手尝试。教师如果此时草草总结,游戏活动为什么失败,学生往往互相指责埋怨,看不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策略,活动目标也就无法达成。

因此,主题活动中,教师的引导反思十分重要,例如,在操作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方案策略,每个组至少先讨论出3种备选方法。在活动进行中,教师可以多准备几个水杯,让学生能够充分尝试不同的方法。在活动进行之后,如果均失败也没关系,让学生反思哪种方法效果更好,如果有的方案能够成功,则可以让学生讨论成功和失败的策略的不同之处。最后,教师还可以以学生生活中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可以如何创造性地解决。这样一来,学生不再只是纠结于活动游戏的成败,而是会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实现活动目标。可见,充分地体验游戏并反思,至关重要。

用于团队建设,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游戏,如“我型我秀”、“巧解手链”、“同心杆”、“鼓动人心”等;还有一些游戏可用于创新探究,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探究力,如“立锥之地”。(游戏内容可参考《梦想课程指南2016版》附录3游戏库)

游戏活动不仅深受孩子喜欢,也是拉近师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实现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方式。需要明确的是,在梦想课程中,游戏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此,游戏活动的运用和选择必须以学习目标为导向,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

如何带学生做游戏?首先要清晰地解说游戏步骤、讲解规则、确立目标。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有目标地对游戏进行监控和观察,为之后的提问、讨论、总结收集素材。游戏结束后,围绕课时目标对游戏过程进行回顾和讨论,让学生在反思和分享的过程中得到收获。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