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35分钟上不完怎么办?

时间是课堂管理的基本要素之一,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划、调控与利用,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梦想课程一般按每课时35分钟来规划学习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会遇到在规定的课时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分析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原因1:课堂秩序比较乱,影响教学进度。梦想课堂有许多体验式的活动设计,对于因为学生兴奋、规则不明确等原因产生的课堂秩序问题,教师在课程的第一课时进行分组和团队建设时就要注重建立小组积分奖惩规则和班级公约,为今后的学习“定规矩”

原因2:课程容量大,教学设计时没有针对目标进行时间的合理预设,从而完不成教学任务。在结合学情进行课程的二度开发设计时,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能力水平,规划好35分钟时间的使用分配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内容容量确实比较大的情况下,活动选择必须把所需时间作为重要标准。

例如《我和你》第2课时:为什么妈妈总是说“不”,教学流程有1、导入;2、绘本阅读;3、故事感受;4、延伸讨论;5、拓展活动;6、结语。从容量上看,这个课时的设计是偏多的,结合学情,《大卫,不可以》是一个较普及的绘本,如果学生已经阅读过,课堂上的阅读时间则可以相应减少;如果在课堂上需要充分的阅读时间,第五环节“拓展活动”可以设计成作业纸,让孩子回家和父母分享这个故事,并一起完成这个除草任务。如果在第四环节延伸讨论中学生已经分享出许多“不可以做的事”,第五环节也可以取消。

附:《我和你》拓展活动“除草”

帮助我们的花园除草,把应该说“不”的行为杂草移到篱笆外面去。(请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花园中的行为杂草,并作适当美化。)低年级可以选择一些图画让学生观察,中高年级可以请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不可以”,贴在大方块中,再由学生分类“除草”。

我们的不可以

当然,课堂教学是复杂的,教师会面对许多生成的问题,即便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设,有些时候生成的问题会超出我们的预计。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教师面对陌生学生和全新的教学内容时。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无视课堂生成,要针对目标及时进行调整,结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估,重新安排教学进度,而不能机械地完成预设流程,因为“教完了”不代表“学会了”。即便没有完成全部目标,也不能置教学效果于不顾,一味的“赶进度”。要解决这一问题,进行及时的课后反思,开展基于问题的研讨交流,是有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学情评估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管理水平,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总之,课程方案是为目标服务的,内容“教完”不是最重要的。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