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分享除了让学生上台还有其它方式吗?展示一定评比吗?

梦想课程的展示分享环节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也是最难上好的环节。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学生一组一组、一个一个地上台展示,不仅效率低,浪费时间,而且无益于课堂目标的达成。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展示的目的。在课堂主题活动中,通常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用奇思妙想,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或者创编了一个情境剧,或是设计出来了一个产品,产生了一个方案等,在这之后,会自然地进入到各组展示环节。展示的目的表面上看是让所有同学能够看到其他各组的成果,而看到其他各组的成果又是为了什么呢?实际上,是要让同学们在课堂当中,通过观察、反思,形成自己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想法,获得启发。因此,展示的深层次目的在于,交流学生的创意,互相启发、互通有无。从这个角度看,评比也就不是目的了。

以《爱绿小卫士》第9课时的活动二为例:该课时的目标是让同学了解塑料袋的危害,并通过制作创意环保袋子,减少对塑料袋的使用。活动二需要大家充分利用旧布料或旧衣服,制作出一个环保袋。很多教师在该环节过后,通常会组织各组将最有创意的环保袋拿到台前展示,并组织其他各组学生评选最有创意的袋子,并颁奖。课程如果进行到这里就结束,则没有达成既定目标。本课时的初衷并非评比创意,而是让学生能够学会循环利用废弃物。因此,展示的目的本应该是让学生互相启发,互通有无,学会多种循环利用的方法。展示的目的不是评选创意。有些同学为了能够在展示评比中获奖,过于追求设计的“美感”,袋子并不实用,这无疑是对旧衣物和旧布料的浪费,这是有悖于循环废物利用的初衷的。因此,不应本末倒置,把握展示分享的目的至关重要。

其次,展示的方法是多元的,除了逐一展示,其实有很多其他方式可以让大家看到这些成果。

比如,如果产出是一组观点、一个方案、或一个设计,可以让同学将其写在白纸上,贴在教室墙壁四周。全班同学可以以“游园”的形式,观看墙壁上的作品,并且留下一些反馈。给予反馈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比如贴上几颗星代表自己的喜欢程度,或者用便利贴将自己的看法、评价写上,贴在成果后面。这样一来,大家可以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充分地浏览多个成果和作品。创作者则可以收集多元的反馈信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之间的思想观点得到的交流,彼此的思路、理念、创意得以传播。如果课堂时间有限,还可以将“游园”的活动放到课后,在下节课之初进行总结。教师可以灵活调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与自己观点、想法最不同的方案,或者发现其他作品中的可借鉴之处等,通过这种引导,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观察和反思。

如果产出是一组表演,或是难以用文字呈现的解决方案,则可以让两组同学互相展示,并给予点评,互相取长补短。如果场面难以控制,则可以让一组同学上台展示表演,其他组的同学不断就这个展示进行完善。教师要时刻铭记,不能为了展示而展示,展示是为了想法观点得到更好的交流。

第三,展示分享中的分享更值得关注。分享的内容不仅仅是活动成果,还可以是创作的方法、思路与过程,活动中的感受、思考与新发现等等。这些都呼应一堂课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恰当的引导问题带领下,分享能够更加深入。很多教师在上梦想课的过程中,只是匆匆让大家上台展示,没有点评,没有反馈,评了个一二三名就匆匆下台。这种展示没有分享,课程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课程目标必然难以达成。

第四,基于上述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展示分享环节重在对体验的沉淀,而不在于评比。教师通常会将主题活动设置成竞争性的,如“接下来的任务看看哪组完成得最快、最好”。在这个背景下,展示环节就成了评比环节,分享过程就被忽略了。诚然,评比也许能够激发同学的参与和创意,但是这种略显“功利化”的手段,让学生将注意力放在了结果之上,无助于学生关注和反思过程,这会丧失体验的价值。只评比,无反馈,无交流,无分享,将会把课堂带入歧途。

第五,学生共享经验时,有些同学未必赞同或欣赏,他们可能会以言行表示不同意。此时,老师要先表示出尊重学生的看法,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事情。

梦想课程的展示分享环节,要以分享、交流体验的经验和感悟为主,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应加以引导,使展示更加高效和充分。评比只是众多手段之一,过多的不恰当使用,会抑制学生的交流,也有违方法、过程更重要的理念。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